武漢市教育科學規劃教師個人課
結題報告
課題批準號 2012G188
課題名稱 鄂教版語文小學六年級〈語文樂園〉前作文實踐研究
課題負責人 吳偉強
所在單位 武漢大學第一附屬小學
填表日期 2013-11
武漢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制
2013年 11 月
一、結題建議:(1)題目;(2)問題的提出(研究背景、意義);(3)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4)核心概念的界定;(5)研究的目標和內容;(6)研究的對象和方法;(7)研究的過程;(8)研究的結論、效果(要用數據和事例作支撐;本部分是重點);(9相關問題思考;(10)引文注釋和參考文獻。
二、報告字數:3000——5000字左右。
一、課題名稱:鄂教版語文小學六年級〈語文樂園〉前作文實踐研究
二、問題的提出(研究背景、意義)
(一)研究背景
作文前的準備(在這里我們稱之為“前作文”)一直是制約著學生開展好習作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約著教師上好一堂生動形象的高效作文課堂的重要因素。那么,在我們目前的小學階段,學生的寫作與教師的作文教學在處理素材和學生表達的愿望上都處于亟待解決的!根據調研結果的顯示,我們分析得出目前武大一附小六年級學生在作文上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和作文應有的能力。
2.學生缺乏充分的實踐和閱歷過程以及感悟生活的能力。
3.學生在作文前,搜集和整理作文素材的能力欠缺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做。
4.學生習作前,缺乏教師和家長必要的指導。
究其原因,主要是
1.學習者本身的原因
(1)學生感到作文難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寫作前沒有做好必要的準備:素材沒有想好,思路沒有打開,寫作動機沒有形成等等,這些都導致學生無從下筆或者胡亂下筆,自然就寫不出來或者作文質量不高。所以他們作文時,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
(2)所謂“我手寫我心”,習作素材最大的來源出自學生對生活的實踐,聽聞和感悟,這是作文創作的源泉。小學生素材的缺乏,是造成對學習寫作態度的束手無策和冷漠因素之一。
2.教師及教材的原因
(1)教師在作文課前沒有布置學生準備作文的資料,以至于課中學生突然無話可說。
(2)教師在作文課中,對學生交流的素材內容過于狹隘,一但教師否定學生的某一個話題,學生就很難寫出自己想寫的東西。事實上,小學階段的許多作文都應該是“做”出來的,比如一次有趣的實驗、記一次家務勞動、我的收藏等,學生如果沒有寫作前的體驗和經歷,根本就無法動筆。
(3)課中準備只是簡單的只注重作文教學方法的運用,很少關注到學生的話語權,教師只是簡單的傾瀉自己的見聞,忽視學生獨特的感悟。
(4)素材收集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鄂教版六年級語文十六篇作文,幾乎篇篇需要資料的收集,前作文的準備要充分,否則教師在課上將會面臨“冷場”。
(二)研究意義
針對學生來說,選題讓學生了解到了作文前搜集和整理,運用資料必要性和實效性,解決了他們作文素材的問題。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和消除了學生對作文恐懼的心理,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對作文的興趣與喜愛。
針對教師來說,選題促進教師改變作文的常規教學模式,習作教學不再停留在簡簡單單的課上40分鐘,而是延伸到了課堂之外,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習作。同時促進教師習作課堂的效率、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中國教育部頒布實施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第三學段習作的要求中就有對前作文的相應的描述: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可見作文前的準備工作是每一位語文教育者所去遵循和完成的。
美國的作文課前就和中國有很多不同之處,不要求學生當堂完成寫作任務,學生寫作前可以自己選擇寫作題目,到圖書館查資料,或者實地調查訪問,給學生充分思考和準備的余地。讓學生做足作文前的準備工作。
日本的小學前作文指導強調以學生生活為中心進行指導;注重培養學生從觀察生活出發,學會觀察事物的方法,以便積累素材。
國內關于“前作文”的研究主要體現在教學思想的更新以及理念的轉變上。如李白堅《什么是“前”作文教學》(《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07年04期)中對當前的中小學作文教學中被忽視的兩個問題進行了探討:一是后作文教學的弊端問題。他認為:“后”作文教學是一種帶有“馬后炮”性質的作文教學方法。它運用的是學生業已收取在大腦里的生活素材,而不是教學生通過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的觀察去攝取活生生的生活素材。二是誘導學生產生表達激情,是“前”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作文不單是教師單純布置給學生的任務,而應該讓學生主動促成表達。
在國內對小學生前作文的研究還處于發展階段,關于前作文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的論文和其它研究成果比較有限,對前作文的具體操作還顯得比較匱乏。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前作文:對于作文教學老師們往往只重視習作過程中的指導和習作后的講評,習作前的準備卻很少顧及。學生在寫作之前與教師的作文教學之前在處理素材的來源上都還是很模糊、淡化階段。前作文實踐研究即是如何解決學生在作文素材的來源和使用上為指導的方法和途徑的研究!
鄂教版語文小學六年級〈語文樂園〉前作文:指的是以小學六年級鄂教版語文樂園中的作文訓練項目為支撐點,以學生作文素材的來源和誘導學生產生表達激情為主要目的的前期作文準備。
五、研究的目標內容
(一)通過本課題研究預期實現三個目標
1.通過研究,探索前作文的內涵和作用。了解到了作文前搜集和整理,運用資料必要性和實效性,解決了學生作文素材的問題。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和消除了學生對作文恐懼的心理,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對作文的興趣與喜愛。
2.通過研究,探尋前作文教學的實踐策略,切實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提升學生作文水平。
3.通過研究,改變學生習作的方式,在學生寫作前,如何做到讓學生習作“有米入鍋”的目標與理念實現。促進學生收集作文素材的能力和教師習作教學提升。
(二)研究內容
1.對鄂教版語文小學六年級前作文的現狀進行調查及其分析。
2.探究出作文前資料收集和運用資料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六、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武漢大學第一附屬小學六年級六(二)班、六(三)班共96名學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文獻研究法,運用文獻研究法查閱、了解前作文的相關理論,對前作文教學的理論進行歸納、比較、分析和提煉,確定本課題組的研究方向,為研究奠定理論基礎。根據實際應該如何改進和提高前作文教學。
2.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根據研究內容,對武大一附小六年級96名學生、老師以及課題組進行階段性地調查了解習作教學狀況等,及時了解,及時研討。
3.行動研究法。通過行動研究法研究搜集整理作文素材和激發學生習作表達的教學的實踐活動。主要圍繞習作前的指導,在課堂運用素材的教學,結合課堂教學有目的、有計劃地在培養學生用心做到作文前的準備工作。通過研究與學生交流的情況,反思作文前的教學效果。
4.觀察法:通過觀察法觀察學生在課堂上運用搜集和整理素材的效果,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改進。
5.案例研究法:通過案例研究法研究教學案例,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改進,形成研究結論。
七、研究過程
(一)課題研究準備階段研究準備階段(2012.9—2012.11)
1.選題:根據武大一附小六年級學生習作困難狀況和鄂教版六年級語文上下冊的語文樂園作文特點,我們確定將“鄂教版語文小學六年級〈語文樂園〉前作文實踐研究”作為研究課題。
2.申報課題:2012年9月2日(周三)向學校提交了課題報告,被批推向區教研室申報,之后推薦為向武漢市申報,于2012年11月正式批準立項。
3.開題:2012年9月14日邀請學校科研領導、相關教師召開了開題會議,正式進入研究階段。
(二)研究實施階段(2012.11-2013.11)
本階段是結合預先設計的研究思路,教師針對學生習作前與習作教學中的弊端,探求研究“小學生作文前的準備”包括素材的積累與運用的教學思路,摸索出讓學生善于發現素材,樂于積累,形成個性化習作的途徑與方法。
1.﹙2012.11.7—2013.3.6﹚進行理論學習與研究
2012年12月5日(周三)
| 武大一附小
| 作文“如何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研究
| 董尚元
|
2012年12月21日(周五)
| 武大一附小六年級辦公室
| 作文“感悟生活 發現素材”研究
| 胡敏
|
2013年3月6日(周三)
| 武大一附小六年級辦公室
| 作文“運用多種手段發現挖掘素材”經驗交流與研討
| 吳偉強
|
2013年9月18(周三)
| 武大一附小
| 作文“如何搜集素材 打開作文課堂”
| 吳偉強
|
2.﹙2013.4.17\2013.5.15\2013.6.12\2013.10.30﹚分別進行課堂教學行為觀察與研究
時間
| 地點
| 研究內容
| 主講人
|
2013.4.17
| 武大一附小階梯教室
| 鄂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習作《生機》
| 董尚元
|
2013.5.15
| 武大一附小階梯教室
| 擬人化片段閱讀指向習作教學《荷蘭風車》
| 吳偉強
|
2013.6.12
| 武大一附小階梯教室
| 時事搜集觀察習作《祝福雅安》
| 吳偉強
|
2013.10.30
| 武大一附小階梯教室
| 觀察人物動作閱讀習作教學《刷子李》
| 吳偉強
|
3.﹙2013.5.14—2013.6.13﹚課題中期總結
2013年5月14日(周二)
| 武漢市第62中學
| 武漢市“十二五”個人課題中期成果展示交流會
| 市教科院
|
2013年6月12日(周三)
| 武大一附小教研處
| 階段研究成果分享與問題交流暨校本科研交流
| 董尚元
|
2013年6月13日(周四)
| 余家頭小學
| 武昌區教育規劃課題中期展示交流會
| 柏玉紅
|
(三)課題研究結題階段﹙2013年10月22—11月26日﹚
2103.10.21著手對自己的研究進行整理,思考。2013年10月26號撰寫申請報告、結題報告。
八、研究的結論、效果
(一)了解了鄂教版語文小學六年級〈語文樂園〉前作文現狀。
通過對武大一附小六二、六三班共96名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及學生作文前的狀況,發現作文前的資料搜集和整理對學生作文的變化影響較大。
1.學生懼怕寫作,缺乏搜集寫作素材的意識
統計表1 ——作文喜愛程度 調查人數:96人
問題
| 總人數
| 喜歡(人數)
| 一般
| 不喜歡
|
1、你是否喜歡寫作?
| 96
| 14.042%
(13人)
| 53.191%
(51人)
| 32.770%
(32人)
|
從上表數據可知,只有14.042%的學生喜歡寫作,而大部分的學生對寫作的感覺是一般或者是不喜歡。面對寫作,學生無從下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學生缺乏寫作素材,而寫作素材的擁有也需得益于學生主動收集素材的意識。
2.搜集寫作素材的收集能力有限。
統計表2——素材來源 調查人數96人
| 老師
提供
| 家長
提供
| 借鑒
同學
| 書籍
| 網絡
| 回憶
| 學校活動
|
人數
| 3
| 4
| 8
| 32
| 15
| 29
| 5
|
比例
| 3.1%
| 4.1%
| 8.33%
| 33.3%
| 15.62%
| 30.2%
| 5.2%
|
數據顯示學生通過書籍、回憶自己生活中的經歷及網絡信息來收集素材占主要地位,說明了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自身感受來收集寫作素材,而老師提供、家長提供及學校家庭活動等方面為學生提供素材來源少之又少。
3.對于如何運用寫作素材存在困惑。
統計表3——如何運用素材狀況
| 教材中事例、片段、 典故
| 報刊、雜志、電視
| 觀察生活
| 留心生活點滴
|
使用狀況
| 不大會用
| 偶爾運用
| 偶爾或者老師布置任務時
| 經常觀察
|
人數
| 49
| 51
| 30
| 15
|
比例
| 51%
| 53.2%
| 32%
| 15.6%
|
從上表數據可知,大部分的小學生對于教材中的素材運用不多,由調查分析得出,約51%的小學生在寫作中不大會運用教材中的事例、語言片段、典故等,而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報刊、雜志、電視等傳媒獲得的寫作素材,53.2%的小學生都表示只會偶爾運用到寫作上。占大多數的小學生留意生活點點滴滴僅僅是偶爾的頻率,調查得出,32%學生只會偶爾觀察生活,做到經常留心觀察生活的學生卻只有15.6%。
由此可見,小學生素材的不會運用,直接導致了寫作的困難,所以在寫作的過程中, 還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對這些寫作素材進行加工 ,來對這些相關的素材進行剪裁和運用,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積累素材是前提,提煉素材加以運用才是寫作的目的。
4.學會搜集素材并會使用后的習作狀況。
統計表4: 調查人數:96人
| 研究前
| 研究后
|
喜歡作文人數
| 13人
| 53人
|
搜集素材人數
| 20人左右
| 83人
|
使用素材人數
| 20人左右
| 72人
|
從統計表情況來看,研究前后學生們對于習作前對習作的喜愛程度,對于素材搜集和運用都有較大的提升,他們積極主動地完成習作前的任務,很好地完成課內習作,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效率也大大提高。
5.對小學六年級前作文的特點進行了歸類小結,呈現出其基本特征。
表格5——鄂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樂園習作
單元
| 作文題目
| 習作內容
|
第一單元
| 我眼中的同學
| 寫人敘事
|
第二單元
| 心愿
| 寫事抒情
|
第三單元
| 給學校的建議書
| 應用文
|
第四單元
| 看圖作文
| 看圖想象敘事
|
第五單元
| 走,秋游去
| 記敘寫事
|
第六單元
| 假如我有一雙翅膀
| 想象作文
|
第七單元
| 我的收藏
| 寫物敘事
|
第八單元
| 研究報告
| 應用文
|
表格6——鄂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樂園習作
單元
| 作文題目
| 習作內容
|
第一單元
| 最美的風景
| 寫景、敘事
|
第二單元
| 我的偶像
| 寫人敘事
|
第三單元
| 大人的煩惱
| 寫人寫事
|
第四單元
| 驚喜的發現
| 寫事說明
|
第五單元
| 看圖作文
| 看圖作文
|
第六單元
| 假如全球停水
| 想象作文
|
第七單元
| 讀——有感
| 讀后感
|
第八單元
| 我的六年級
| 寫人寫事
|
針對武大一附小六年級學生和鄂教版語文六年級教材的特點,素材收集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鄂教版六年級語文十六篇作文,幾乎篇篇需要資料的收集,這就必然需要學生做好作文前的準備工作。
6. 經過我們對素材來源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提出了7點建議。
(1)鼓勵學生多讀書。讀關于各方面的書籍,不局限在作文書,開拓學生的知識與眼界。向學生推薦優秀讀物,讓學生多讀經典的書,學習作家的語言表述方式和寫作思路,發展自己的個性特色。
(2)鼓勵學生多些隨性作文,如日記,心得,感悟等。在學生寫作上面,有了素材要表達出來。多多記錄下生活的點滴,在無形當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而且也豐富了語言表達能力。學會把自己內心的東西表達出來,這也是在積累素材。
(3)指導學生學會觀察與積累。具有一定的觀察力是學習作文的基本功,學會觀察是寫好作文的重要的前提條件。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學生只 有掌握了正確的觀察方法,才能在實踐中有目的、有重點、有條理地觀察,從而提高觀察效率和洞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習作的條理性。教學生做有心人,能夠把身邊的事,看在眼中。記在心里,把它當做素材積累下來,并把這些看到的、聽到的、自己感興趣的事或簡單、或詳細地記錄下來。時間久了,就會積累出很多的寫作素材,就不會再愁沒東西可寫了。
(4)學會利用多樣化的渠道。當今社會技術發達,信息日新月異,小學生可以很好利用網絡,便捷的信息,能使學生與生活接軌。
(5)老師應該多用鼓勵性評價,要善于從幼稚的、粗糙的習作中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尤其是講評差生作文時,即使他們全文僅有一兩個用得恰當的詞,一兩句精煉的話,也要加以鼓勵,使他們能鼓起作文的勇氣,下次作文時有所進步。
(6)開展創造性活動,讓孩子親身體驗,在活動中積累素材。教師結合學校特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要提倡他們自由命題,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寫作,言之由衷,充分表現學生個性,表達真實的自我。
(7)改善作文課堂教學。大膽改變那些傳統的古板的教學方式,讓教學適合學生口味,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欲望。比如把習作課上成勞動課、活動課等,讓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習作課才會上得更豐富多樣、更精彩別致,才會更好地挖掘學生的寫作潛能,培養他們的作文能力。
(二)通過研究,探索出鄂教版語文小學六年級〈語文樂園〉前作文實踐研究基本途徑與方法。
1.基本途徑
(1)讓學生對生活、周圍發生的事情有切身感受,將生活中的事情轉化成寫作素材,對生活有細致的觀察,認真體會,形成自己的經驗,擷取生活素材。
年級組胡敏在執教鄂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習作《假如全球停水》時,提前兩周布置了兩項項特殊的任務:【記錄自己家里一次停水的經歷,包括停水時家里的生活狀況和家人的反映。最終形成小報。】【搜集自己身邊水資源保護開發或者破壞的情況,可以是實地考察,也可以是在網上尋找、問爸媽。最終形成小報。】
開始上課那天胡老師把學生優異的成果——小報,用多媒體形式展示給學生看,交流小報中值得借鑒的東西,學生通過觀察聯想,又拓展了更多的東西。
這次習作,胡老師有意識的通過學生實踐和資料搜集相結合,迅速打開了學生習作思路。這次習作效果也在學生習作中充分的展現了出來!
通過課題的研究學生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習作前搜集素材的意識增強,習作時畏難情緒降低,習作興趣和信心增強。
(2)依靠書籍書籍,網絡,家長,采訪或實地考察方式收集素材。
(3)家長和學校應滿足學生對寫作的需求,提供的素材形式要多樣化。
如教學六下第三單元習作《大人的煩惱》時,我就提前有意識的提醒孩子,老師每天都有很多煩惱,請大家仔細去發現,一天后好好交流,這一天學生都很認真的觀察或者詢問老師,通過老師的言行舉止發現端倪。一天后的交流學生都充分有話可說。于是我趁熱打鐵,告訴學生,其實家長們,也就是你們的父母和家里的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必定也是有許許多多的煩惱,也許你發現了,也許也有你發現不了的,老師給大家一周的時間去觀察搜集家長的煩惱,可以是多位,最終形成調查小報的形式,一周后學生陸續交給我看,他們的成果豐碩,調查得也很仔細,用什么方法調查所得?大人們的煩惱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煩惱時他有什么樣的表現?你有怎樣的方法去幫幫他們呢?學生們通過自己的發現和家長的提供,素材紛沓而來!
2.基本方法
(1)教師教學中要經常性地創設情境,使得寫作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發揮。
(2)轉換角度的運用法。
以生活周圍的人和事為向導,鼓勵學生關注生活將周圍的所見所聞轉換成自己為復述的故事,這樣不僅吸收了素材,同時也將素材內化成小學生自己的東西,這樣也大大的擴展了運用的范圍。
每周一,我會給學生下發特殊的語文本“一周瑣事記載”,要求:以自己的視角,用心觀察一周內你所看所見所聞典型的事情,觀察時間周一到周日,一周觀察記錄不少于3次,語言不超過50個字。每周五下午20分鐘進行5個人的分別交流,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讀一讀,其他學生聽后自己感悟并吸收內化。這樣既交流了自己的觀察見聞,同時也給他人打開了一扇觀察素材之門!
(3)聯想加工運用法。
小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對文章中的語言素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或者情節經過自己的聯想、轉化、提煉進行直接運用,關鍵在于對材料的積累要準確,因為是直接運用,所以要保證材料的真實性。
在六三班,我們成立了“閱讀角”,教師利用激勵辦法在課余時間學生閱覽自己喜愛的書籍,每周五課前十分鐘,教師會讓學生講一講讀書內容和感受,每一個月學生交一篇讀書筆記。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積累書中大量的素材,并內化吸收成自己的習作素材!
鄂教版語文六下第七單元的習作就是《讀----有感》,沒有之前大量的閱讀和積累素材,光靠當時的一時閱覽,學生是很難完成并完成好習作的!
(4)實時運用法。
小學生素材運用能力要注重隨時隨地有意識培養,如學校舉行比賽、秋游活動等等,都可以讓小學生寫出所見所感進行挖掘,將素材有提取性的運用于寫作。
實時運用法就是在學生已經經歷或感受的基礎上,將所見所聞所感在腦中累積起來,進行整理。2012年5月,六年級全體學生經歷了一次“陽光少年實踐活動”,活動豐富多彩:自己洗衣,獨立吃飯,第一次離開父母在集體中睡覺……一場場獨特的經歷給學生充分的挖掘素材,回校之后我要求學生就“實踐活動中”獨特的全程感受描述一下,學生因為之前有了老師悉心的鋪墊很快的完成了習作。這一次的習作經歷,讓學生不覺枯燥,而且有了必要的素材儲備和怎樣的積累素材經驗,對于實時運用素材的方法也掌握了!
(5)鼓勵學生搜集素材的形式多樣化。
學生搜集的形式可以是小報(電子手寫都行)、精彩書籍內容擷取、習作精彩片段、書籍,實物等。凡是與作文相關聯的形式都可以運用。
(三)研究成效
1.課題研究調動學生的作文積極性,讓學生樂于習作
學生怕作文,對作文不感興趣,跟我們教師對作文的重視程度和引導方法有關。按教材安排六年級學生共需完成十六篇大作文,再加上單元或周記小練筆,一學期學生習作的機會還是比較多,習作內容增多,學生又得不到有效的指導,自然而然學生對作文興趣自然得不到激發和培養,作文能力也自然得不到提高。
“鄂教版語文小學六年級〈語文樂園〉前作文的實踐研究”的研究課題是結合課本內容和學生收集資料以及生活閱歷和感悟,將習作和生活、資料掛鉤,此時的學生手中素材豐富,對“作文”也能“文思泉涌”,也能“下筆有神”,讓學生感受到了作文所帶來的自信與快樂。學生作文積極性調動的同時作文寫作能力也得到提高了。經過一年的實施之后學生習作的害怕度降低了20%。而喜歡習作的比例上升到了54%。
此外,提高六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既是本課題的一個目標,也是一個策略。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求教師本人通過語言激勵、情境創設、美文品讀、資料共享、活動開展、成果表彰等手段來綜合并用得以實現。
2.拓寬了學生的作文思路,讓學生善于組材
以往一說到寫作文,學生常常總會抓耳撓腮、搜腸刮肚,總覺“無話可寫”,不知如何落筆。究其原因,除了學生閱讀閱歷感悟太少,訓練機會不多,加上學習時間緊張,生活經驗不足,生活體驗不深,可寫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為學生的作文思路沒有打開,不懂得如何審題,如何立意,如何根據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題材。本課題的研究課題正是很好的解決了學生作文素材來源的關鍵問題,讓學生作文“有米下鍋”。據調查了解,現在六年級兩個班學生都具備了習作前搜集和整理作文素材的意識。
八、相關問題思考
(一)課題研究的不足
1.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將促進前作文發展的范圍集中到了學生層面和教師層面,而影響學生前作文的因素還有很多,在研究中未能一一涉及。
2.學生搜集素材的形式,目前集中在電子小報,手抄小報,調查表格,一周隨記等,還有很多形式未能開發出來,需要進一步去完善!
(二)今后的努力方向
1.深化課題研究,以研究培養教師,帶動更多教師參與其中。
2.進一步將前作文教學課題深入延展下去,使更多的學生會寫、愛寫作文。
九、引文注釋和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 楊黎萍.構建生活支架提高寫作水平——小學高段活動作文初探.新課程學習,2012(4下)
[3]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S].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2.
[4]高子陽, 費秋林, 郭明霞.讓100%的學生喜歡上寫作[J].人民教育.2005(15-16)
[5]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主張[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05
圖:課題結題成果證書